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动漫_国产高清视频免费最新在线_玖玖资源站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日本三级中文字幕

您的位置:首頁 >熱點 >

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故事英文(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故事)

2023-01-27 18:03:53    來源:聚焦網

1、春節(jié),即農歷新年,俗稱過年,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。


(資料圖)

2、但在民間,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春節(jié)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,一直到正月十五,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。

3、春節(jié)歷史悠久,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。

4、在春節(jié)期間,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。

5、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、祭奠祖先、除舊布新、迎禧接福、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。

6、活動豐富多彩,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。

7、 元宵節(jié)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,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,明帝提倡佛教,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,點燈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掛燈。

8、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(jié)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(jié)日。

9、該節(jié)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,由中原到全國的發(fā)展過程。

10、   在漢文帝時,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(jié)。

11、漢武帝時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。

12、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

13、司馬遷創(chuàng)建“太初歷”時,就已將元宵節(jié)確定為重大節(jié)日。

14、  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說”;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(jié),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(jié),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(jié)。

15、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別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樂,故上元節(jié)要燃燈。

16、   元宵節(jié)的節(jié)期與節(jié)俗活動,是隨歷史的發(fā)展而延長、擴展的。

17、就節(jié)期長短而言,漢代才一天,到唐代已為三天,宋代則長達五天,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,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,整整十天。

18、與春節(jié)相接,白晝?yōu)槭?,熱鬧非凡,夜間燃燈,蔚為壯觀。

19、特別是那精巧、多彩的燈火,更使其成為春節(jié)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。

20、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龍、舞獅、跑旱船、踩高蹺、扭秧歌等“百戲”內容,只是節(jié)期縮短為四到五天。

21、   關于元宵節(jié)的來歷,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:   關于燈的傳說   傳說在很久以前,兇禽猛獸很多,四處傷害人和牲畜,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,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,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。

22、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立即傳旨,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,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。

23、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,就冒著生命的危險,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,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。

24、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,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。

25、嚇得不知如何是好,過了好久,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,他說:「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這三天,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、點響爆竹、 燃放煙火。

26、這樣一來,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」。

27、  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,便分頭準備去了。

28、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發(fā)覺人間一片紅光,響聲震天,連續(xù)三個夜晚都是如此,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,以中大快。

29、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。

30、為了紀念這次成功,從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,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。

31、   漢文帝時為紀念“平呂”而設  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(jié)是漢文帝時為紀念“平呂”而設。

32、漢高祖劉邦死后,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。

33、惠帝生性懦弱,優(yōu)柔寡斷,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.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,朝中老臣,劉氏宗室深感憤慨,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.   呂后病死后,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。

34、于是,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,共謀作亂之事,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。

35、  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,劉囊為保劉氏江山,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,陳平取得聯(lián)系,設計解除了呂祿,“諸呂之亂”終于被徹底平定.   平亂之后,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,稱漢文帝.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諸呂之亂”的正月十五,定為與民同樂日,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,以示慶祝。

36、從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(jié)日——“鬧元宵”.  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 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: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,他善良又風趣。

37、有一天冬天,下了幾天大雪 ,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。

38、剛進園門,就發(fā)現(xiàn)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。

39、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,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。

40、原來,這個宮女名叫元宵,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。

41、自從她進宮以后,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。

42、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(jié),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。

43、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,不如一死了之。

44、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,深感同情,就向她保證,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。

45、   一天,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。

46、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。

47、不料,每個人所占所求,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簽語。

48、一時之間,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。

49、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。

50、東方朔就說:“正月十三日傍晚,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,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,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,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。

51、”說完,便扔下一張紅帖,揚長而去。

52、老百姓拿起紅帖,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。

53、  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,只見上面寫著:“長安在劫,火焚帝闕,十五天火,焰紅宵夜”,他心中大驚,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。

54、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,就說:“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,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?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。

55、萬歲焚香上供,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,一齊敬奉火神君。

56、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,滿城點鞭炮、放煙火,好像滿城大火,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。

57、 此外,通知城外百姓,十五晚上進城觀燈,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”。

58、武帝聽后,十分高興,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。

59、  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,游人熙來攘往,熱鬧非常。

60、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。

61、當他們看到寫有“元宵”字樣的大宮燈時,驚喜的高喊:“元宵!元宵!”, 元宵聽到喊聲,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。

62、 如此熱鬧了一夜,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。

63、漢武帝大喜,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,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。

64、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,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,這天叫做元宵節(jié)。

65、 清明節(jié)大約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

66、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(jié)氣,清明一到,氣溫升高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(jié),故有“清明前后,種瓜種豆”。

67、“植樹造林,莫過清明”的農諺。

68、后來,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,漸漸的,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,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,也變成為清明時節(jié)的一個習俗,清明之日不動煙火,只吃涼的食品。

69、   關于寒食,有這樣一個傳說:   相傳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,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,申生被逼自殺。

70、申生的弟弟重耳,為了躲避禍害,流亡出走。

71、在流亡期間,重耳受盡了屈辱。

72、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,大多陸陸續(xù)續(xù)地各奔出路去了。

73、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隨著他。

74、其中一人叫介子推。

75、有一次,重耳餓暈了過去。

76、介子推為了救重耳,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。

77、十九年后,重耳回國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。

78、   晉文公執(zhí)政后,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,唯獨忘了介子推。

79、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。

80、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,心中有愧,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。

81、可是,差人去了幾趟,介子推不來。

82、晉文公只好親去請。

83、可是,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,只見大門緊閉。

84、介子推不愿見他,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(今山西介休縣東南)。

85、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,沒有找到。

86、于是,有人出了個主意說,不如放火燒山,三面點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。

87、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,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滅后,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。

88、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。

89、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,然后安葬遺體,發(fā)現(xiàn)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,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。

90、掏出一看,原來是片衣襟,上面題了一首血詩:   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
91、   柳下作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

92、   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
93、   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
94、  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。

95、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。

96、為了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(jié),曉諭全國,每年這天禁忌煙火,只吃寒食。

97、   走時,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,到宮中做了雙木屐,每天望著它嘆道:“悲哉足下。

98、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,據說就是來源于此。

99、   第二年,晉文公領著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

100、行至墳前,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,綠枝千條,隨風飄舞。

101、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,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。

102、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愛地掐了一下枝,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。

103、祭掃后,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“清明柳”,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(jié)。

104、   以后,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,作為鞭策自己執(zhí)政的座佑銘。

105、他勤政清明,勵精圖治,把國家治理得很好。

106、   此后,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(yè),對有功不居、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。

107、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。

108、還用面粉和著棗泥,捏成燕子的模樣,用楊柳條串起來,插在門上,召喚他的靈魂,這東西叫“之推燕”(介子推亦作介之推)。

109、此后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(jié)日。

110、每逢寒食,人們即不生火做飯,只吃冷食。

111、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、麥糕等;在南方,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。

112、每屆清明,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,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,以示懷念。

113、 端午節(jié)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,又稱端陽節(jié)、午日節(jié)、五月節(jié)、五日節(jié)、艾節(jié)、端五、重午、午日、夏節(jié),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(jié)日。

114、端午節(jié)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?yōu)槌贼兆?,賽龍舟,掛菖蒲`蒿草、艾葉,薰蒼術、白芷,喝雄黃酒。

115、據說,吃粽子和賽龍舟,是為了紀念屈原,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(jié)定名為“詩人節(jié)”,以紀念屈原。

116、至于掛菖蒲、艾葉,薰蒼術、白芷,喝雄黃酒,則據說是為了避邪。

117、“中國端午節(jié)”為國家法定節(jié)假日之一,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118、歷代有大量詩、詞、歌、賦等文學作品傳世。

119、 中秋節(jié)有悠久的歷史,和其它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一樣,也是慢慢發(fā)展形成的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禮制,早在《周禮》一書中,已有“中秋”一詞的記載。

120、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,在中秋時節(jié),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,觀賞祭拜,寄托情懷,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,形成一個傳統(tǒng)的活動,一直到了唐代,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,中秋節(jié)才成為固定的節(jié)日,《唐書·太宗記》記載有“八月十五中秋節(jié)”,這個節(jié)日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與元旦齊名,成為我國的主要節(jié)日之一。

121、 中秋節(jié)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,嫦娥奔月,吳剛伐桂,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。

122、   中秋傳說之一——嫦娥奔月   相傳,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(xiàn),曬得莊稼枯死,民不聊生,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,力大無窮,他同情受苦的百姓,登上昆侖山頂,運足神力,拉開神弓,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,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,為民造福。

123、 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,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,名叫嫦娥。

124、后羿除傳藝狩獵外,終日和妻子在一起,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。

125、  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,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。

126、   一天,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,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,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。

127、據說,服下此藥,能即刻升天成仙。

128、然而,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,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。

129、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,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,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。

130、   三天后,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,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,留了下來。

131、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,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,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。

132、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,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,轉身打開百寶匣,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。

133、嫦娥吞下藥,身子立時飄離地面、沖出窗口,向天上飛去。

134、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,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

135、   傍晚,后羿回到家,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(fā)生的事。

136、后羿既驚又怒,抽劍去殺惡徒,蓬蒙早逃走了,后羿氣得捶胸頓足,悲痛欲絕,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,這時他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,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,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。

137、他拼命朝月亮追去,可是他追三步,月亮退三步,他退三步,月亮進三步,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。

138、   后羿無可奈何,又思念妻子,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,擺上香案,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,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。

139、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,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

140、   從此,中秋節(jié)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。

141、   中秋傳說之二——吳剛折桂   關于中秋節(jié)還有一個傳說: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,有五百多丈高,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,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,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。

142、幾千年來,就這樣隨砍隨合,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。

143、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,是漢朝西河人,曾跟隨仙人修道,到了天界,但是他犯了錯誤,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,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,以示懲處。

144、李白詩中有“欲斫月中桂,持為寒者薪”的記載。

145、   中秋傳說之三——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  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。

146、當時,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(tǒng)治階級的殘酷統(tǒng)治,紛紛起義抗元。

147、朱元璋聯(lián)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。

148、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,傳遞消息十分困難。

149、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,命令屬下把藏有“八月十五夜起義”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,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,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。

150、到了起義的那天,各路義軍一齊響應,起義軍如星火燎原。

151、   很快,徐達就攻下元大都,起義成功了。

152、消息傳來,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,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(jié),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,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“月餅”,作為節(jié)令糕點賞賜群臣。

153、此后,“月餅”制作越發(fā)精細,品種更多,大者如圓盤,成為饋贈的佳品。

154、以后中秋節(jié)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
155、 九九重陽,早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的《楚詞》中已提到了。

156、屈原的《遠游》里寫道:“集重陽入帝宮兮,造旬始而觀清都”。

157、這里的“重陽”是指天,還不是指節(jié)日。

158、三國時魏文帝曹丕《九日與鐘繇書》中,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:“歲往月來,忽復九月九日。

159、九為陽數,而日月并應,俗嘉其名,以為宜于長久,故以享宴高會。

160、”  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《九日閑居》詩序文中說:“余閑居,愛重九之名。

161、秋菊盈園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華,寄懷于言”。

162、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。

163、大概在魏晉時期,重陽日已有了飲酒、賞菊的做法。

164、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(jié)日。

165、   到明代,九月重陽,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,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,以暢秋志,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。

166、   重陽節(jié)的傳說   和大多數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一樣,重陽節(jié)也有古老的傳說。

167、   相傳在東漢時期,汝河有個瘟魔,只要它一出現(xiàn),家家就有人病倒,天天有人喪命,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。

168、  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。

169、病愈之后,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(xiāng)親,決心出去訪仙學藝,為民除掉瘟魔。

170、恒景四處訪師尋道,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,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,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,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,在仙鶴指引下,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,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,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,終于收留了恒景,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,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。

171、恒景廢寢忘食苦練,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。

172、  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來作惡,你本領已經學成,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”。

173、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,一盅菊花酒,并且密授避邪用法,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。

174、   恒景回到家鄉(xiāng),在九月初九的早晨,按仙長的叮囑把鄉(xiāng)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,發(fā)給每人一片茱萸葉,一盅菊花酒,做好了降魔的準備。

175、中午時分,隨著幾聲怪叫,瘟魔沖出汝河,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,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,便戛然止步,臉色突變,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,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,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。

176、梁人吳均在他的《續(xù)齊諧記》一書里曾有此記載。

177、  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(jié)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。

178、另外,在中原人的傳統(tǒng)觀念中,雙九還是生命長久、健康長壽的意思,所以后來重陽節(jié)被立為才老人節(jié)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標簽: 正月十五 嫦娥奔月 張燈結彩

相關閱讀